ManBetX客户端网页版主页(中国)VIP官方认证 - 百度百科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精神文明

钱春荣和她的“农业梦”——省农科院攀登奖获得者钱春荣

2024-03-13

每度裙装徒寂寞,着迷彩,田中梭。

白发如雪未悔过,仓实廪,乃快活。

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工作于黑龙江省农科院,钱春荣的人生经历始终与“农”紧密相连。从小时候就立志做“土掉渣”的农业研究,到如今成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作物栽培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钱春荣的“农业梦”逐渐清晰、成真……

从水稻转向玉米栽培研究

出生在东北农村的钱春荣,说自己“是吸着黑土地的土味长起来的”。13岁时,钱春荣跟随父母返城,离开了伴她长大的黑土地。“可是家乡那黑黑的土地、绿油油的庄稼,一次次闯进我的梦乡。”她回忆道。

高考那年,钱春荣没跟父母商量,将所有志愿都填上东北农-ManBetX客户端网页版主页(东北农业大学前身)。家人得知此事时,录取通知书已寄到家中。

“大学期间,我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我想尽可能多地学些知识,用它们帮助农民种出高产、质优的作物。”钱春荣回忆道,那时她希望自己毕业后能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可是,梦想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钱春荣被分配到一所农业中专-ManBetX客户端网页版主页,她走上了三尺讲台。

然而,钱春荣没有就此放弃科研梦想。2003年,她辞去教师工作,重返校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2006年,钱春荣硕士毕业后来到黑龙江省农业科-ManBetX客户端网页版主页耕作栽培研究所。由于工作需要,领导希望她放弃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水稻,组建一支玉米研究攻关团队,开展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变更方向,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归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钱春荣欣然答应。

第一个摆在钱春荣面前的难题就是——“怎么种玉米”。不会种,她就跟在玉米专家身后,从播种学起;没经验,她就带着新招的研究生,从基础摸索。为了及时准确获取玉米的生长信息,她和团队成员每到生长季都驻守在田里,进行大量调查。

到了夏天,下田时钱春荣穿着迷彩服,顶着骄阳穿梭在玉米地,调查花期、记录性状。炎炎烈日下,一上午四五瓶矿泉水进肚居然一次厕所也不用去,全随汗液蒸发了。从四月到十月,一整个玉米生长季,钱春荣和团队成员几乎无休,许多人的皮肤都被晒脱了皮。

2008年,在我省玉米机械化收获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她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提出了适宜全程机械化栽培的品种特征与技术模式,推动了我省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进步。

2009年,她又带领团队对全省玉米种提密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当时全省玉米平均种植密度不足3000株/亩,通过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学习,借鉴美国玉米高产经验,创新性提出了“一增二改三协调”黑龙江省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突破方向,开展了以“合理增密,改土改肥,品种与区域协调、耕层水热协调、玉米地上地下协调”为核心的玉米密植抗倒防衰高产高效耕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通过多年多点返演试验,明确了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的演变特征,提出了黑龙江省玉米增密的空间与技术途径,明确了耕层水热对耕作措施的响应与适应,引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向密植方向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密度从2008年每亩不足3000株,发展到平均每亩4000株。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2013年和2014年,她先后2 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2013年,钱春荣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此后2014和2015年,在她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又拿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目前,她带领团队拿到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科研成果只有让老百姓真正用到,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这是钱春荣常说的一句话。2016年,钱春荣参加项目答辩。会上,一位评委向她提问:“你帮农民生产了那么多玉米,同时也产生那么多秸秆,这秸秆怎么处理呢?”就是这样一个与答辩项目毫不相关的问题,深深地触动了她。

此后,钱春荣大胆开始将秸秆还田作为团队的另一研究方向,开始了秸秆还田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一点点摸索,虚心向同行请教,深入农场农村调研、试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她带领团队不但明确了秸秆腐解特征,还建立了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起草发布了《玉米“一翻两免”秸秆全量还田轮耕技术规程》、《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质量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2项省级地方标准。提出的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一翻两免”技术得到了省政府的认可,作为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的关键技术在全省推广,并2020-2024年连续5年遴选为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2022、2023年遴选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助力黑龙江省秸秆还田利用率达到65%,为解决秸秆还田和保护黑土地提供了科技支撑。

为了让老百姓掌握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钱春荣利用农闲时间,走乡串户来到农户家,和农民唠家常,告诉他们“秸秆就是土地的‘粮食’,千万不能再烧秸秆了”,还给农民做示范,教农民具体操作技术。

为了提高玉米种植效益,钱春荣带领团队成员选育了玉米与玉米须产量双高的药食同源型玉米专用品种,首创龙须粥和胎须茶等产品,延伸了玉米产业链,开辟了玉米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同时,钱春荣还带领团队创新性开展了玉米粒须产量双高栽培方法研究,针对黑龙省玉米食品加工企业对玉米须的产业技术需求,研发了“一种兼顾多产优质玉米须的玉米栽培方法”,选育了粒须产量双高的玉米食品加工专用品种钱玉568和长发妹,并配套了标准化栽培技术,从品种源头、栽培过程、加工品质等方面彻底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不同批次产品口感质量不一致的难题。

在钱春荣的帮助下,研发了药食同源新产品“龙须粥”和“胎须茶”成为了企业的“新宠”,不但丰富了企业产品类型,更延伸了玉米产业链。巴彦县打造了“小园玉米”品牌,2021年“小园玉米”被遴选为全国“一乡一品”优质产品,是黑龙江省唯一入选产品。创新了科企合作小园玉米扶贫模式,每年带动巴彦县13个乡镇1000余户贫困户种植小园玉米1800多亩,每户每亩保底收入1800元,“小园玉米”加工解决当地就业100余人。

钱春荣说:“回顾自己所走过的科研之路,我33岁才开始从事科研工作,远远落后于同龄人,我内心非常清楚,我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够追赶上同龄人,所以我不舍昼夜;栽培所一直把科研作为立所之本,我也深信创新是科研人员的生命线,所以我勇于走出舒服圈,带领团队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开创新的研究方向,并注重将创新研究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在生产问题中探寻科学问题,让自己的科研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产业。转眼之间,我在农科院工作18个年头,我之所以能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为一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农业农村部的玉米专家,这其间有我个人不懈努力、勇于攀登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得益于农科院这个大平台的加持,得益于院所领导、同事们的助力与支持。我将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戮力前行,作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农科人。”

XML 地图